铸魂聚力促发展,黄鹤楼街道多举措弘扬“三大精神”凝聚奋进力量
铸魂聚力促发展,黄鹤楼街道多举措弘扬“三大精神”凝聚奋进力量
铸魂聚力促发展,黄鹤楼街道多举措弘扬“三大精神”凝聚奋进力量
每年4—5月,珞珈山下都会举行一场(yīchǎng)仪式,欢迎从南极、北极归来的(de)科考师生。这些参加极地测绘科考的武汉大学师生,乘坐破冰船(pòbīngchuán)远渡重洋抵达南极、北极。他们41年接续科考的路径,是武汉与远洋(yuǎnyáng)之间最远的一段距离,也是武汉与远洋之间最“近”的一段距离。
而距武汉大学(信息(xìnxī)学部)不远处的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校区),则是武汉直通远洋、大海的另一个重要“出海口”。由武汉理工大学科研人员设计的各种新型(xīnxíng)江海(jiānghǎi)联运、江海直达和江洋直达的船舶,这几年一艘艘交付,游弋于江海。武汉,这座不靠海的江城,以学科与产业深度融合为舟(wèizhōu),在船舶设计与“智”造领域开辟通江达海的广阔航道,成为内陆开放(kāifàng)高地——一座靠海很(hěn)“近”的城市。
武汉理工大学“船承焕新生”企业课堂(kètáng)。通讯员杨立泉 供图
武汉(wǔhàn)驶出中国船舶业多个“第一”
“荆汉运河、平陆运河等建设规划已相继出炉。按国家‘四纵四横两网’水运(shuǐyùn)体系战略布局,内河航运将迎来全新发展格局。”6月13日下午,武汉理工大学船舶邮轮中心主任裴志勇教授(jiàoshòu)对长江日报记者(jìzhě)说,运河时代的开启将重塑(zhòngsù)中国(zhōngguó)交通版图,大量船舶需求为中国船舶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进行实训(shíxùn)。通讯员陈冲 供图
“当前是中国船舶业最好(zuìhǎo)的发展(fāzhǎn)时期。我们设计的全国首艘内河绿色Ⅲ船舶、京杭大运河上首艘5000吨级新能源船已投入(tóurù)运行。”裴志勇说,船舶使用寿命一般为20—25年,上一轮行业发展高峰在2008年左右,如今这些船舶进入更新换代期。同时,海洋强国战略实施、“双碳”目标加速(jiāsù)船舶绿色转型、各地运河工程推进,都为行业发展注入(zhùrù)强劲动力。国家“十五(shíwǔ)五”规划明确,构建以水运为骨干,铁水、公水(gōngshuǐ)联运协同的立体交通体系,充分发挥水运运量大、成本低、能耗(nénghào)小的优势。
全国仅有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3所高校拥有船(chuán)舶海洋与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其中武汉理工大学在内河航运领域积淀深厚。现在他们不只设计内河船舶,还按照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研发设计出(chū)我国首艘(shǒusōu)(shǒusōu)千箱级江海直达船、首艘江海联运电动船、首艘江洋直达船。裴志勇说,武汉因此赢得(yíngde)“船舶设计之都”的美誉。
“武汉阳逻港至上海洋山港的繁忙(fánmáng)航线上,首次运营的江海直达集装箱示范(shìfàn)船‘汉海’1号、2号、3号、5号、7号船,都是我们学校(xuéxiào)设计研发的。”裴志勇告诉记者,这些船舶的设计经过了一年时间的论证(lùnzhèng),于2018年正式建造。他至今记得(jìde),建造过程中为了验证船舶的性能,他好几个月(yuè)都窝在船舱里。如今,这批江海直达船已运营好几年了,每天满载着湖北(húběi)的香菇、莲子等土特产,从阳逻港发船,经上海洋山港,驶往韩国、日本。
在(zài)中国船舶产业链(chǎnyèliàn)中,武汉占据重要地位。作为内陆唯一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国家(guóji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武汉拥有完备的船舶产业链,涵盖研发、设计、制造、配套等环节,相关企事业单位超100家,船舶设计能力(nénglì)位居国内前列。
武汉(wǔhàn)船舶人才格外抢手
6月22日上午,在武汉理工大学船海与能源动力(néngyuándònglì)工程学院水润滑轴承性能实验室,该校轮机工程专业大三学生陈一鸣反复调试,检测着产品(chǎnpǐn)性能。今年5月,他(tā)和团队设计制作的高(gāo)承载强耐磨水润滑可倾瓦推力轴承,荣获湖北省(húběishěng)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他们设计的产品将驶向辽阔海洋,成为电力推进或传统轴系推进船舶的关键部件(guānjiànbùjiàn)。
武汉理工大学拥有国内唯一的浅吃水实验室。 通讯员杨立泉(yánglìquán) 供图
像(xiàng)陈一鸣这样的学生之所以被一些用人单位(yòngréndānwèi)看上,不仅是因为他自身优秀,还因为船舶行业已立于时代风口之上。
6月14日(rì),武汉理工大学2025年(nián)毕业典礼举行,毕业生们踏上新的人生征程。该校船海(chuánhǎi)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jiùyè)情况,直观反映出船舶行业的蓬勃发展态势。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春梅介绍,前些年行业低迷时,不少学生(xuéshēng)选择转(zhuǎn)专业;如今,不仅(bùjǐn)本院学生选择留下,而且更多外院的学生纷纷转入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院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6%以上。“行业人才需求(réncáixūqiú)总体旺盛,工作岗位选择空间大、适配度高,就业前景广阔明朗,毕业生主动选择投身行业、扎根行业和服务行业。”
除了武汉理工大学,多家研究所(yánjiūsuǒ)和华中科技大学、海军工程大学、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武汉交通(jiāotōng)职业技术学院等在汉高校每年也培养大量船舶领域的毕业生。“武汉是世界上船舶与海洋工程(hǎiyánggōngchéng)专业(zhuānyè)在校学生最多、培养船海类高层次人才高校最多的城市。”裴志勇介绍。
2024年,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被长江海事局评为高职院校唯一的“五星级船员培训基地”。该校还与武汉理工大学、武昌船舶重工集团(jítuán)牵头组建“湖北省船舶行业(hángyè)产教融合共同体”,整合政府、高校(gāoxiào)、行业、企业各方资源,推动绿色能源、船舶智能(zhìnéng)制造(zhìzào)示范项目落地。
记者咨询武汉多所具有船舶相关专业(zhuānyè)的高校了解到,赶上船舶产业高速发展的风口,与其相关的专业如船舶设计、海事管理、航海技术、轮机(lúnjī)工程技术(gōngchéngjìshù)、船舶电子电气技术等人才需求激增。
武汉船舶“智(zhì)”向远大
6月13日(rì),武汉理工大学毕业典礼前夕,该校不少毕业生来到位于余家头校区航海楼的航海博物馆拍照。这里陈列着郑成功战船、大翼、蓬莱古战船、五牙舰等10余艘古代船舶模型。“这是郑和(zhènghé)第四次(dìsìcì)下西洋时首次乘坐的船,代表着我国古代造船(zàochuán)技术的最高(zuìgāo)水平。”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谢欣瑶指着馆内最大的郑和大号宝船(bǎochuán)模型说,大一选修学校开设的“中国造船史”公选课时来这里参观过。
武汉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水上专业的学生在校内(xiàonèi)实训。
围绕船舶产业,武汉理工大学构建了完整的学科体系,这一体系涵盖港口、航道、船舶检验、驾驶(jiàshǐ)等多个(duōgè)领域。而就在上个月(shànggèyuè),在紧邻该校区的杨园街(jiē),武汉智慧交通产业园(chǎnyèyuán)正式开园,两栋智能船舶大楼落成并揭牌。这里将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中心,由院士、专家牵头建设国家重点(zhòngdiǎn)实验室,集中攻克新能源动力、智能航行、减碳降耗等关键核心技术,还将吸引船舶研发(yánfā)设计、核心配套、总装制造等上下游企业,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
全国海洋航行器(qì)设计与制作大赛,是全国船海领域技术水平最高、参赛范围(fànwéi)最广、影响(yǐngxiǎng)最为深远的学生赛事。今年8月,该(gāi)赛事将在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等数百所高校的团队都将参赛。
去年,武汉理工大学(wǔhànlǐgōngdàxué)2022级学生文照阳参加了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成功研发了一款(yīkuǎn)磁吸式攀爬航行器。该设备可稳定吸附于船舶壁面,结合智能算法进行船体安全隐患(ānquányǐnhuàn)检测(jiǎncè),有效提升了检测效率和(hé)作业安全性。“在船舶产业加速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该领域蕴藏着广阔的创新空间。”文照阳说。
“我国船舶产业版图中,武汉在船舶设计领域独树一帜。现在,在船舶产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的新赛道,武汉也有巨大机遇,可在绿色智能船舶装备(zhuāngbèi)领域发力(fālì),重塑产业格局(géjú)。”裴志勇说。
2021年成立的东湖实验室,在新能源船舶、智能船用装备等(děng)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成果(chéngguǒ)。其建成的国内首个民船综合电力试验平台,为(wèi)“东兴100”等船舶装上绿色动力“心脏”,多项技术全国领先(lǐngxiān)。
武汉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国超80%的绿色(lǜsè)智能船舶(chuánbó)研发设计出自武汉,在电动船舶核心配套电池(diànchí)动力系统领域,武汉更是占据国内近七成市场份额。这,是武汉面对的一片新蓝海。
万里之外的(de)浩瀚海洋,“WH356”号远洋货轮(yuǎnyánghuòlún)机舱(jīcāng)内,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毕业的“二管轮”唐爱与(yǔ)轮机工程师同事们(men)一起维护着主机的运行安全。他们的货轮常年往返于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欧美等各国之间。唐爱曾回汉对学弟学妹们说:“航海事业(shìyè)是一片广阔无垠的星辰大海,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与机遇。”据介绍,该校每年都有约60名毕业生从事远洋航运工作。
每年,一个个这样的(de)年轻人,从武汉起航,奔赴自己的星辰大海。
(策划:谌达军(chéndájūn) 采写:长江日报记者汪洋 谌达军)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